世界经济中参与合作或竞争;而互联网技术发展则带来了交易方式的深刻革命,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交易形式中时空条件对交易行为的制约,大大提升了交易的频率、机会与规模。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乘改革开放东风、抓住机遇,逐渐扮演起“世界工厂”的角色,中国的产业分工程度也随之持续深化;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手段也开始在中国逐渐普及,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根据艾瑞咨询近期正式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第1季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额规模已经达到10152.7亿元,单季交易额突破万亿。其中,网络购物市场单季交易规模达到1026.9亿元,也突破千亿元大关。相对而言,2009年全年的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还仅为2630亿元,每年以1倍的速度增长。电子商务交易产生了大量的订单,为中国物流产业的迅速成长提供重要契机;但同时,电子商务的产生也对传统分销渠道提出了严峻挑战。
许多制造商或者零售商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以支撑符合电子商务交易要求的分销渠道,从而限制了本身的发展与整个产业规模的增长。如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曾经在2000年做过一项调查,他们发现当基于网络的销售增长速度过快时,极易导致交易的失败,平均有28%的网上采购活动不成功。《Quick》杂志也在2000年做过一项实际调查,发现在50家电子商务网站上定购节日礼品时,结果是有20%的商品送达时间延误或者根本就没有送达商品。电子商务的交易所带来的分销渠道的变革,及其对配送系统便捷、准确、及时、安全等要求的侧重产生了对现代物流,尤其是第三方物流的需求。
二、对现代物流产业的一般分析
现代物流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伴随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结果。从一般意义上来看,物流是电子商务交易实现的重要载体。电子商务借助电子媒介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跨越时间限制联系在一起,从而在节约市场交易成本的基础上扩展了交易的范围、频率与规模。但是这种“鼠标距离”必须通过物理配送才能最终完成,只有借助于物流,用户的需求信息才能通过物品的空间移动,经由信息处理、仓储、包装、运输、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一系列物理环节和活动使需求信息变为现实,进而完成交易。因而一度有电子商务难点不在“网内”在“网外”的说法。
但是这种理解仅仅是从物流的运输职能上加以认识的,运输实际上解决是只是物质使用价值空间位置的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代收货款、返向物流等要求对传统物流提出了挑战。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产业的突出标志在于它的核心功能和关键是借助计算机手段集成原料采购、仓储、分类理货、生产配送、加工制造、产成品销售仓储、配送过程,对多规格、多品种各类资源的信息集成处理能力,以实现最优采购、仓储、配送以节约物资占用和资金成本。同时,在现代金融工具的衍生发展中,对物流活动所占用的头寸,在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的情况下也出现了物流企业与银行业务结合的“仓单质押”、“融通仓”和“物流银行”等金融产品,即所谓的“物流金融”新经济现象。而这些都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已表明,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与基础。现代物流的意义不仅在于作为产业链的一个必要环节便利于交易的完成,还在于这种专业化的分工深化改变了整个产业(企业)的组织构造和功能流程,进而改变了社会再生产活动的金融服务方式和信息处理方式。现代物流除了实现物质的物理位置移动外,还同时为供需双方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与金融等服务的集成与支撑。
而在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第三方物流无疑又占据着重要地位。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物流环节从电子商务生产链中独立出来是一种必然趋势。对于电子商务而言,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优点在于:它不仅能够有助于电子商务企业更好地聚焦于核心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带来竞争能力的提升;而且也可以通过专业化的分工节省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费用,提升配送及整个产业链的运营效率,并通过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改善电子商务企业的形象,等等。但是第三方物流也是一把双刃剑,假如物流企业由于本身运营效率较低,无法向产业链的两极(供给与需求者)提供必要的信息集成、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支撑、以及难以保证顾客的满意度时,第三方物流又将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因此,电子商务的难点并不在于强调是“网内”还是“网外”,而在于不同网络、功能等是否能够有机融合,电子商务与物流技术的结合方式、能力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而涉及到生态生产链,“生态”一词又意味着生产链必须是可持续,各环节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与共赢局面的维持;并且“生态”还意味着这种生产链一定是相对具有更高的效率。毋庸置疑,电子商务生态产业链的实现离不开现代物流,尤其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决定影响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能力的高低还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现代物流企业是否能够高效整合电子商务产业链中的关键要素:信息。只有对来自消费者、生产者、网络与结算平台等信息的及时、准确的搜集和处理才能够有效拓展整个生产链的深度(提升电子商务效率)。第二是现代物流企业是否能够掌握生产链的终极实现环节——消费者。用户满意程度是与配送效率、配送水平进而与企业的绩效成正比。无论是B2B、B2C、C2C或是新兴的B2B2C模式,只有关注C才能最终拓展整个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广度(扩大整个产业规模)。
假如我们从终端消费者出发来看待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可以对物流细分得出“宅配”的概念和专门的物流业务。这样,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我们又可以看到“宅配”的重要性。从消费终端来看待物流产业的深化,“宅配”就是主要面向消费者的物流服务,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宅配凭借对各环节信息(尤其是消费者信息)的有效整合以及聚焦于对消费者的关注,成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最后一公里”,以至于最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质量和服务质量,凸显出作为整个物流产业链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强调“宅配”服务的终端特点和服务质量诉求,带来了对于现代物流产业的革新性要求。从事“宅配”业务的公司应当具有的共同的特性是强调温情、亲情的传递,虽然商品价值有限,但商品所蕴含的温情却是无限,从这一点来看,宅配的价值可想而知。这里也引申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问题,当下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不也正是要求以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来评判我们经济工作的吗?
三、雅玛多的实践与革新
作为日本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宅配领域的领导者,雅玛多的实践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成功地处理了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信息、消费环节等问题。不仅便利了日本的商务经营,而且改变了日本居民的消费方式,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生活品质。
诞生于日本的雅玛多是目前日本最大的宅配企业,其前身是成立于1919年雅玛多运输,主要从事大宗货物运输业务。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家货车运输公司,当时以4辆货车开始了其区域经营。1929年雅玛多又成为日本第一家经营日本线路事业的公司。但随后19世纪70年代席卷日本的石油危机使企业间的物流陷入低迷状态,由于企业委托的货物大量减少,雅玛多的业务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而当时的大和运输前瞻性地提出了“小宗化”的经营方向,雅玛多作为民营企业开始首次挺进私人小宗业务运输市场,于1976年2月创办了雅玛多“宅急便”,并以黑猫为标识。之后,当时的雅玛多“宅急便”凭借电话联系上门收货、全国次日配送、简单明了的运费体系等服务迅速发展起来,“宅急便”成为日本市场最耳熟能详的物流品牌之一。
到1988年时,雅玛多“宅急便”已经超过了日本传统的邮局业务量,其市场占有率达到40%。1989年后,“宅急便”通过与Seven-Eleven(7-11)、罗森等大型便利店的合作将业务调整为24小时全天候受理货物,可以根据客户定制,实现限时分时配送、当天多次配送以及冷冻、冷藏货物配送等多样化的特色服务。2005年,雅玛多控股公司诞生。与此同时,“宅急便”受理的货物种类也日益繁多,大到地方特产、企业文件、各种零件、划拨商品、旅行包裹等,小到昆虫、金鱼等小动物都可通过“宅急便”来运送。鉴于“宅急便”及时、准确、安全的快递服务,许多企业都通过“宅急便”来传递紧急文件。在日本使用“宅急便”的客户中,企业客户占到60%,个人客户占到40%。
现在,雅玛多已是日本宅配业的领导者。2008年,雅玛多在日本宅配市场的份额居第一位,占到整个市场的38.7%,年速递12亿个包裹。雅玛多也拥有了日本客户满意度第一的公司配送网络,可以将投递的包裹次日送至南北长达近3000公里的日本列岛的任何地方。截至2010年2月28日,雅玛多共拥有员工136796人,车辆46527台,“宅急便”服务网点257943家,6244家提货派送中心和71处集散中心,他们均通过HUB&SPOKE的方式联接,从而形成全球最密的物流网络。它们又与信息网络相连,使得通过英特网便能够瞬间确定每个包裹的所在位置。而从雅玛多“宅急便”的完整业务流程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观察到雅玛多集成了各方面信息流、技术流和金融流的竞争优势。